这次学习,我是带着内心美好愿望的,愿自己有所收获,愿学校能得益,能更好更快适应高考新的形式,走在改革的浪潮中。从上期中到这期中,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约一学期的培训,其中包括专家进校问答、杭州学校跟岗学习、网络学习。
网络的学习,我认真选取了约1500分钟的课,并且认真学习,收获也蛮多。这里面包括周京昱老师《历届经典高考试题解析——语文》、王大赫老师《高考改革政策解读》系列、李更生老师《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刘晓明老师《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等多方面课程,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我也适时应用到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受益良多。
不过,这里的总结,我还是想说说我感受最深的杭州跟岗实习见闻体会。因为亲历亲见,所以印象深刻,也颇有感慨。
浙江,是高考新一轮改革试点省,钱塘江的弄潮儿,又一次走在了浪潮上面。
2016年3月4日下午,阳光依然明媚。这一天,我们语数外小组结束为期一周的杭州四中跟岗学习,有着许多不舍,我们再一次漫步了校园,整洁,宁静,幽美又不乏人文气息。这一周,在这里我们收获了许多,不论是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还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面对,我想我们已有了些眉目,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在此就所见所感略谈一二。
文化
张校长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还记忆尤深。他说,看教育也得先看文化,杭四中近120年的校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名家辈出。他们注重文化,“养正书塾”正是他们学校的前身,他们也正是以“养正”作为他们的文化底蕴,一切围绕“养”“正”两字开展办学。
不错,教育是需要“养”的,急不得,养而弥深,养而弥坚,养而弥厚。他们这样养老师,养学生。所以,他们老师能教,周一升旗周会上,一位音乐老师从艺术漫谈“润教育”,另一位老师从《钱江晚报》一则新闻《132支笔芯》谈起,精彩阐述为事坚持的道理;所以,他们学生会学,走廊里有学生书法展示,过道上是社团活动通知,活跃的课堂碰撞智慧的火花,精彩的辩论更是让我们拍手叫好。
正学,正德,正行,正身。正是如此,养出浩然正气。课改也好,考改也好,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的发展,让学生能更好的成才,所以,他们面对改革,顺应时代,整合资源,更好地服务好老师,服务好学生,一步步走向坚实。
我们宜宾四中,也已走过百年,积淀下深厚的“公信”文化,奉公、树信、笃学、鼎新,相信“不让每一个孩子带着遗憾离开四中”的生本思想,在新的时代里改革中会发出光芒,引领四中人踏踏实实的解决好师和生的问题,让老校迈向名校。
教学
与杭四中教研组长交流,获益良多。他们务实,不浮躁,踏实教研,认真上课,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听课就花哨演绎课堂,而是随堂中体现厚实的精彩。他们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发的语文选修课《微文化》《地方文字文化研究》成为杭州市精品选修课程。
且看语文课课堂。江老师的《祝福》,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语文的智慧充盈着课堂,学生在轻松愉悦,思维火花的闪耀中学会理性思考与获得语文技能,看似不紧不慢中,已然学有所获,习有所思,正是语文之“养”。而朱老师的选修课《走近孔子》,则在自身的深厚素养中将神坛的孔子还原其有血有肉有不足有奋斗的真实人生,学法其人,成己之志,也是人生之“养”,杭四中的“养正文化”教知育人,一以贯之,持之以恒,课堂也可见一斑。
所以,我始终在思考,教育即是“养”人,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怎可急功近利,南辕北辙?社会功利总是在不断冲击着校园的教育,我们老师还是应该多一份宁静,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爱心,留给孩子,留给教育。
对于选修课的开展,我想,钱塘有东坡,戎州来鲁直,各地有文化,咱宜宾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也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程。至于老师,我们的老师能吃苦,只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团结协作,我们也能够在教改中站稳脚跟,走在前头。
细节
一个周的学习,我们聆听了杭州四中德育、教务等分管领导的管理;我们领略了各科老师们的教坛风采;我们走进了他们的食堂进餐;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国际部、种植园。许多的细节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杭四中的校园整洁安静,即使课间也听不到高声喧哗;他们的操场中间会保留一棵大树,只因它是校园历史的见证;他们的走廊里有学生放书用的和老师放作业本的箱柜,那是为了走班时师生更方便;他们学生的桌子是两层抽屉的,想来也是考虑学生更好放书本;他们的每层楼梯处有桌椅和小黑板,那是为学生社团提供的交流和写通知的地方……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想来是有道理的。
越努力,越幸运;越细致,越成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学习,为我所用,方可化羡慕为力量,带动我们宜宾四中在新的挑战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钱塘潮涌,岷江水长。面向未来,我们会是怎样地走在教育者之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