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以提问为契机,提高课堂效益

时下,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推行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各种模式的课堂不胜枚举,像我校这类地处农村、文化欠发达、教师教改意识淡薄、观念滞后的学校,想像山东杜郎口那样颠覆我们的课堂,肯定是做不到的,能仿照山东昌乐二中的模式上课也只能寄希望于少数教师,但是那些名校成功的光环实在太耀眼,那一串串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让人大跌眼睛的比较数据,让我们的领导、教师很震撼,作为一所在当地乃全市都有名气的学校,固步自封,甘拜下风不是任何一个老师所愿意看到的,于是领导层、骨干教师思考分析再学习再思考,认为名校课改真谛在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围绕学生做文章,学生、老师、教材三者间最有效的桥梁就是“问题”,高质量的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引发学习兴趣,学生想学才是学好的保证。我们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金钥匙。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

一、重视导入提问,把学生引入一个新奇有趣的学习氛围中

面对新课,一般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因为他大脑皮层没有信息,特别是新课离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学生更是感到没趣,有经验的老师很注重这个环节,让新知与旧知自然接轨,让学生自然亢奋起来。

一位语文老师上《 奇妙的夸张》一课,一走进课堂,就把成龙的画像投影出来,问学生这两张画像是谁?区别在哪里,学生答出,是一个人,但是一个鼻子很大,一个鼻子很小,他的鼻子原本有这么大?为什么要画这么大?这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自然引出课题,《奇妙的夸张》,这种导入有趣、避免了呆板。

又如某老师在讲“滑动变阻器”时,他先提出了“亮度可调节的台灯是如何实现改变亮度的”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题意,他又展示电路、电源、开关、灯、长铅笔芯进行串联。接着,老师边合上开关边提问“比如说,这个小灯泡,如果我想改变她的亮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啊?”根据旧知识,学生又很快答出来了“改变电压或者电阻”。紧接着老师又进一步提问“如果改变电流的大小,要采取什么措施呢?”,根据旧知识,学生又很快的答出了“改变电压或电阻。”学生又轻松的回答出了可以改变电阻的材料,长度、粗细或者温度等等方法。老师又问:“那么这些因素中,最容易改变的是哪一样呢?”学生自然回答长度,这时,老师就请学生上台演示利用夹子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调节小灯泡的亮度,进而提出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特点和用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灵活驾驭课程进行间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探索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是没有提问,只是提问要么浅显,要么单调缺乏层次感、趣味性,如“好不好”“对不对”等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不能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他们的探究愿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流畅,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1.装糊涂的启发式提问

例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对谁是主人公这个问题,就可使用这种方法。老师假装糊涂地问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啊?” 此问题一出,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于勒”,老师又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下去:“这么说,塑造菲利普夫妇,就是为刻画于勒这个人物服务的吧?”他们是次要人物。“此时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老师仍然装糊涂,又问:“写于勒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又刻画了菲利普夫妇,揭露了人与人之间金钱 关系,这两种人都用一样多的笔墨去写,表现了两个主题,所以他们都是主人公,对吧 ?”提到主题,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到文章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金钱的罪恶,所以,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而于勒只是个线索人物,这是个分析过程,老师只是旁敲侧击的引导作用,对文章的理解则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来完成的。

2.连续启发式提问

所谓连续启发式提问,是对一个问题的连续性提问,它是促使学生的思维拓宽和加深的一个有效途径。

例如,讲《狼》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字的用法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译成“像狗一样坐着 ”是名词用作动词,此时老师可以接着追问下去,“那 ‘坐’  是什么意思呢?”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用好总结性提问,深化课堂内容层次,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课堂结束,一般老师会简要重复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经验的老师他们会抓住这最后的几分钟进行总结性提问,,从而深化课堂内容,造成余音绕梁三日的效果。比如,“这篇课文除了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外,对我们当今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有没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学的勾股定律,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这种总结性提问让本堂课不止局限于这一节课,而是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杜威 把课堂教学的概括为三种,最差的是教这一节课只局限于这节课,一般的要把这节课和别的科目联系,最好的,是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想这种课应该属于第三类课。

四、把握提问的导向性、启发性,提高思维的效益

提问必须指向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否则提的问题学生将不容易作答,如一位老师在教“面积”的概念前,先复习“周长”的概念,这时教师问:“课桌面的周长是哪个部分?课桌面是哪个部分?”结果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都是用手一摸桌面了事,可见学生回答的不太理想。这时,该教师觉得问题缺乏导向性,就马上改问为:“课桌面的周长是哪几条边的和?课桌面是哪个部分?”至此学生认识周长就集中在“几条边”这个要点上,较好的分清了“周长”和“课桌面”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效益。

一个较好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应该具备下列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能摘到的“桃子”。

某老师教《蜀相》时,提了这个问题,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借助哪两个字描写了武侯寺荒凉景色?经过思考,诗的大意出来了: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接着又问,如果去掉“自”和“空”两个字,诗的大意又怎样?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一堂课有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每一堂课都成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这样,在不颠覆原有课堂模式的情况下,学生的能力能得以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不段跟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ibet国际集团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