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首页>正文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远程专题培训学习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校党的建设成效显著。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国家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指高校党委、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和教职工及学生党支部等高校各级党组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就是它们贯彻落实党提出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总揽学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开展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和发展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等方面的本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是完成大学肩负使命的重要保证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战略发展思想凸现了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承担着知识的传承、传授、交流和创造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中,来自高校的贡献始终占据相当可观的份额;与此同时,高校还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着从事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正通过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发动机。因此,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还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实行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国家《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在确定办学方向,开展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方面负有领导责任。同时高校的二级学院及其他教学、科研基层单位都建有党的组织,它们也在所在单位的重要决策和日常运作中发挥着领导及协调作用。这就是说,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实质上是高校各项事业的政治核心。从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所处的这一地位看,它的领导能力如何,能否实施正确、有效的领导,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全局,从而也关系到大学能否完成社会赋予它的使命。

领导既是权力又是责任。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面对日趋激烈的知识创新竞争,面对日益繁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高校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迫切需要加强自身领导能力的建设,为担当大学肩负的使命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2.加强领导能力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线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党的“十七大”将执政能力建设确定为党的建设的“主线”,以笔者理解,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加之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突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涉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诸多方面,由此可以推动党的整体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党的执政能力,具体到一个单位,表现为其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因此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加强领导能力建设作为统领全局的主线。这首先是因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赋予大学的使命,以及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建设;其次,加强领导能力建设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例如,需要认真梳理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究竟应当具备哪些领导能力,需要探索建立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其领导作用的工作机制,需要努力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等等,几乎涵盖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部主要内容。因此,扣住加强领导能力建设这一环,也就抓住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纲”,对于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将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经验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执政能力建设确定为党的建设的主线。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是抽象的,它要通过其各级组织在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领导能力而得到体现和落实。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其各级组织的领导能力建设为基础;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其各级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社会机构,因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建设必定有其特殊性,需要面对与党的其他组织系统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但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整个党的组织体系的分支系统,它在探索自身领导能力建设过程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也具有其一般或普遍的意义。例如,它在这一探索中所遵循的理念、所采用的方式、所积累的经验等,能够为党的其他组织系统的领导能力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这就是说,从推进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建设这一视角看,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也有不可小视的意义。   

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探讨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必须认真分析高校在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由此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所带来的考验和挑战。

1.随着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也在发生相应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积累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致力于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方式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其中很突出的一条,是党的领导由以往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转为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国”;由以往对社会运作和资源实行直接调控转为更多地通过国家行政系统或相关社会组织实行宏观领导和间接调控。具体来说,党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就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战略决策,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依照法律法规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活动;充分尊重和保障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供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施展聪明才智、行使权利的广阔空间和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因素,推进党确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党的整体领导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产生影响。就高校来说,具体表现为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领导职责,党不再包揽学校的所有事务,而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一般已不再直接掌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日常工作,也不再直接决定诸如教师的职称评聘、收入分配、住房改善等具体事务,这些问题转而由相关的专业委员会或者市场去解决。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与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及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其调控和配置权已趋于专业化和市场化,同传统体制下的运作模式相比,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明显减少。
    实施组织领导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但一定的社会资源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支撑。在掌握的社会资源明显减少的情况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如何体现自己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面临的一大考验。

2.随着社会发展空间的拓展,个人与党的基层组织的关系也有所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发生重大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通常是在体制内谋生,大多数社会成员是“单位人”。他们一辈子在某一国有或集体单位里工作,其经济收入、个人发展和生老病死等问题完全依赖所在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与个人的生活境遇及发展前途有十分密切而直接的关联,因而人们非常在乎自己在单位的表现,在乎单位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所在单位的政治核心,在人们心目中自然会有很重的份量,人们遇到问题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党组织汇报,找党组织求助。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给个人提供的发展空间大大拓展了。人们可以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也可以通过调换单位谋求新的发展;可以在体制内发展,也可以在体制外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既在体制内谋生,又在体制外兼职。也就是说,在今天的社会格局中,许多人已经由单纯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整个社会作为自己活动和发展的舞台。这样,个人与所在单位(包括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变得松散了,单位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对个人的影响力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个人发展的社会化态势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高校教师在学识、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他们在体制外发展的能力更强,获取资源的途径更为多样化,谋求个人发展的空间也更为广阔。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以何种方式建立与教职员工紧密而有效的互动关系,以何种方式增强党组织对个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就成为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3.由于考核评价体系的改变,高校教职员工关注的重心正悄悄发生转移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和竞争态势,使各类社会组织都越来越强调对员工个人的业绩考核与评价,并且把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同人们的利益分配直接挂钩。就高校而言,一方面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愈益激烈的校际竞争,因而必然更注重其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业绩。这不难理解,高校所担当使命的完成、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以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为基础。

当前,高校对教职员工的业绩考核呈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一是考核评价重“硬”轻“软”,即更突出教学、科研成果等“硬”指标的考核权重,而诸如工作态度、道德修养、政治活动参与度等“软”指标的考核权重则相对较轻。二是考核评价指标趋于量化,形成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定量指标,通常以教学工作量、论文发表数、争取课题经费的量级等来衡量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三是业绩考核在时间上的定期化,大多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周期对教职工进行考核,学期和年度考评的结果已构成教职员工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

对教职员工的工作业绩实行严格、量化和定期的考核有其积极效应。它能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使各人的工作业绩与其利益所得保持恰当的平衡。但另一方面,面对定期化考核的刚性指标,教职员工关注的重心不可避免地会有所转移。在沉重的工作业绩考核压力面前,人们自然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完成乃至超额完成规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难以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于非考核范围的其他活动,这样政治参与意识就会有所减弱;极少部分人甚至利令智昏,不惜以弄虚作假、剽窃抄袭来应对考核,谋取不当利益。政党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组织,党的活动需要人们具有相应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因此,上述现象及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蔓延,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有效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提出了挑战。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以新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政治核心作用,注重加强自身的领导能力的建设。

三、探索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在高校的领导作用,或者说,如何把握其领导作用的具体内涵。

根据政党组织的本质特征和国家《高等教育法》的规定,笔者认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是指它在高校各项事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这种政治核心作用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机体的神经末梢。因此,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职能。二是总揽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全局。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不能也不应代替学校的行政系统及其他专业委员会直接决定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它应实施的是一种政治领导,也就是从战略的层面对学校的重大事项,如重要的人事安排、重要的政策制定、重大的发展战略规划等,发挥决定性的影响,以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开展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特别是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教职员工是学校各项事业的主体,青年学生则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青年一代,把尽可能多的师生员工凝聚和团结在党的周围,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体现其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方面。四是切实维护和谋划好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是共产党的宗旨所要求的。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努力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是党的本质特征的体现,也是党的力量的彰显,包含深刻的政治内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理应担当起这一政治责任,任何时候都不懈怠。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的建设,实质上,也就是如何确保高校党的各级基层组织能有效、充分地发挥上述政治核心作用。面对高校随社会变革而出现的种种新情况,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1.建立有利于发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制度安排

政党活动应当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展开。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也必须有制度依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笔者认为,在高校实行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与行政领导交叉任职,即让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同时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或安排基层主要行政领导参与党的领导工作,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有效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应该成为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

在高校实行交叉任职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确保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参与本单位教学、科研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在决策中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第二,确保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适时掌握本单位各项重要工作的进展动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需要组织党员开展工作,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三,确保党的基层组织掌握必要的社会资源,从而有能力帮助教职员工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乃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有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体现自身凝聚力和感召力、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环节;第四,有利于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与同级行政领导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同心协力地推进本单位的工作。

在高校二级学院这一层面,则应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院行政办公会议和学院党委或党总支会议三者的定位。党政联席会议成员由学院党委或党总支的领导成员和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组成,联席会议应成为学院各项重大事务的最高决策机制。学院行政办公会议执行党政联席会议所作的决议,并就学院有关行政事务做出决策;学院党委或党总支会议除执行上级党委的决议外,主要是安排学院的党内事务,并就此做出相关决定。这三种决策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有利于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在所在单位真正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握方向的政治核心作用。

2.优化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高校基层工作的繁重任务和复杂局面,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对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乃至其整体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高校情况看,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应具备四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政治上坚定,二是业务上有发言权,三是工作上有干劲,四是人格上有魅力。所谓政治上坚定,就是说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要对党的事业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政治嗅觉敏锐、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谓业务上有发言权,就是说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准,对所在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和建议;所谓工作上有干劲,就是说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对党的工作要有积极热情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有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所谓人格上有魅力,就是说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要有较高的道德境界,胸怀宽广、真诚待人,不计小利、甘于奉献,是师生员工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新的历史条件和高校工作的特定环境,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各级领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应对这种挑战并非易事。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对基层组织的领导者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他们的培训和教育,为优化基层组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出严明、科学的制度性安排。

3.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有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及领导能力建设,非常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这里所谓良好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要素:一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及党的整个机体的健康有力。党的基层组织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头堡,因此其工作状态和领导作用的发挥与党的整体运作状况有密切联系:党的宏观决策科学正确,基层组织的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党的机体健康有力,基层组织的领导就有了坚实可靠的依托。

二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高度关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能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和支持基层组织的工作,真心实意地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赖于其基层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但从党的建设的现状看,最需要加强的恰恰是基层的工作。事实上,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组织已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党的各级领导都要清醒认识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意义。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工作环境,面对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繁重任务,面对社会变革和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各级领导对基层组织领导能力建设的关注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ibet国际集团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