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照片
【个人介绍】
白春波,吉林省永吉县北大湖镇中心学校校长。永吉县第一个九年制学校五年校长任职,探索出了九年制学校管理经验和模式,打造了九年制学校品牌,为永吉县后期西阳九年制、官厅九年制、大岗子九年制、金家九年制的建立构筑了管理模式,摸索出了经验。
2010年9月成为北大湖中心校一员,面对中心校高起点现状,投自己全身心于工作之中,克难奋进,兢兢业业!七年中,学校设施设备、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幼儿园楼、食宿综合楼新建、教学楼门窗、外墙翻修改造,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稳步提升,中心校及分校连续七年名列前茅;北大湖中心校教育品牌口碑依旧,办学内涵不断推进,构筑了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办学特色。
【参训心得】
聆听 沉思 促行
——参加领导干部网络培训有感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争做好校长,塑造好教师,培养好学生”是我的梦想。我深知,作为一名校长,学校的领头人,只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工作热情、领导才能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有思想、有理念、有底蕴、有胆识、与时俱进,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学习”这一源头活水。因此,除了经常阅读《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人民教育》等杂志外,我日常的功课便是经常登录中小学校长网络培训平台,聆听ibet国际集团领导和教育专家、名校长的讲座。自2010年参加学习以来,不同方面的必修课程和依据自己需要选择的选修课程成为一道道营养丰富的大餐,我在聆听中沉思,在沉思后促行。
2017年的课程学习中让我最受益的就是张华教授的《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和刘永胜教授的《行走在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路上》。这两个讲座我反复聆听了多遍,使我对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建设有了深入的理解,使我在10月份的校训解读的现场会上,得以高站位地总结提升已有的实践,获得与会领导和县内兄弟单位领导的好评。
以前一直认为,特色课程便是开发一套校本教材,有计划地实施。张华教授在课程伊始讲述了沂山脚下一所希望小学将课程整合的事例:学校绿化上把沂山上的植物进行了移栽,学生用卡片将自己的名字和生活心得写下来挂在树上,整座沂山被老师在校园中复制出来,学生用麦秸、粮食制作手工艺品、作画,到山上进行植物探究,到村里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课程丰富。如此多学科、如此多的课程门类,孩子们怎么去探究?通过课程研究,老师们发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科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山东省地方必修课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内容的重复率高40-60%!于是学校通过课程整合,生成了生活探究主题课程,依托各学科开发学习资源包。于是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学科、学校文化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此案例给我很大启发,原来校本课程不是另僻蹊径,而应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延展与补充。我理解了校本课程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与创生;为进一步体现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何实现 “三类课程”融为一体,其实质是开发体现教师专业自主权和适应每一个学生需求的学校课程。反思我校的课程,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文学习的拓展与补充,而德育课程、其他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并未深入梳理。
在张教授的启发下,我开始思考我校课程的整合点,开发点。通盘考虑,我们将赏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心灵舒展、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的孩子,教学生做人中人,互相欣赏、彼此尊重”作为课程学习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成为统帅所有课程的线,使课程的开发有据可依,课程学习关注人的发展。
德育课程培养真正的人,国家课程以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色课程彰显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赏识贯穿所有课程,统领所有课程,明确的育人目标整合了所有的课程。这是整体上的整合,我开始鼓励教师做课程的领导者,探索课程实施的最有效方法,探索各类课程内容的整合点,给教师空间,允许失败。2017年,很多教师梳理自己的实践,总结结合点和生长点。比如美术特长组的盘画课程既是美术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又是美术学科特色的具体显现;英语特长组的口语课程是对英语课堂的补充,是培优的有效措施;体育学科的特色课程篮球既是对体育国家课程的落实,又是体育学科特色的具体实施。校本古诗诵读和美文朗读,教师以此为平台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促进了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当然,对比张教授所谈到的深入整合,我们的整合还停留在浅层次,下一步将引领教师继续做课程的领导者,探索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更有效整合途径,尤其引领教师找到内容的整合点,探索如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何在课程中实施赏识教育。
应该说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刘永胜教授在《行走在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路上》讲座中强调:特色建设需要植根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特色理念,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但是我们都知道特色课程并不能代表学校特色,正如刘教授所言:学校特色的整体性还意味着一所学校综合个性的形成,并成功地营造一种区别于他校的特殊的学校文化氛围,因此特色要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和环境布置。聆听了刘教授的讲座后,我陷入了对学校的特色建设工作的沉思之中。
仔细回顾,我校在2005年时就开始研究赏识教育,只是当时没能贯穿到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还仅限于对课题的研究。2010年我调入该校后,首先从文化建设入手,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师生身心愉悦,健康向上。7年多来,我们为学生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整洁的卫生、雅致的绿化;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标准的各室、现代的设备;提供优雅的文化环境——楼经典古诗熏陶人、儿童盘画展示赏识人、三楼礼仪文化教育人、四楼梦想文化鼓舞人、操场赏识长廊激励人、美德长廊召唤人。人文环境方面引领教师深入理解赏识教育内涵,学会赏识学生。组织全校教师共读赏识教育理念与操作方法的书籍,统一思想和步调;在教师中倡导“三镜”育人,“四种眼光”看待学生。“三镜”——用望远镜看待不足,用放大镜放大亮点,用显微镜帮助优等生发现缺点;“四钟眼光”——平等的眼光、期待的眼光、发现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课程中凸显赏识,文化中营造赏识氛围,管理中也逐渐融入赏识,关注人、相信人、依靠人,体现民主,彰显情感,正在从规范管理走向人文管理。同时评价上多一把尺子衡量教师和学生,实施了丰富多彩卓有实效的评价方式,力争使每一名师生都找到自信。
原来七年多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赏识教育的实践,只是这种实践是分散的,最初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和理论支撑。2017年,在阅读了大量的学校特色方面的理论后,尤其在聆听了刘教授的讲座后,以校训解读现场会为契机,对已经进行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提升,我们发现学校已经突出了赏识管理的特色,构建了丰富的赏识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赏识评价体系,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的比较鲜明的精细化管理办学特色。于是我们正式将“赏识教育”定位为学校的特色。如今,赏识教育特色已经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今后我将带领我的团队实现赏识教育特色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的立体构建,实现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家校协同诸方面的系统构开开始建设,赏识教师、师师赏识、生生赏识,使教师在赏识中幸福地教,学生在赏识中快乐地学,使赏识教育成为学校强大的精神生命和鲜亮的特色品牌。
感谢培训平台,使我可以在学习菜单中选择需要的课程,并且可以反反复复地聆听学习,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鲜明感受到平台的每门课程都经过精心挑选,从政策解读到理论提升到实践指导,每位专家学者都既有高端的理论引领又有生动的实践案例解读。正是这样的学习促使我在理论的指导下回顾整理自己已有的实践,提升了理论认识,更可有效指导我接下来的实践。这样的学习使我既脚踏实地又仰望天空,使我逐渐成为有思想、有底气的管理者,并且幸福地在学习与研究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聆听,沉思,促行,我想经常有这样的学习经历,“成为好校长,塑造好教师,培养好学生”将不再只是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