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请听我讲,泥塑的基本要点是捏、揉、搓、刻、粘、上光等。“捏”即指先用手捏塑出所需要的形状……”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的手造工作室里,来自济宁市兖州区文化部门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正在讲解泥塑的基本技法。这是该校在开展“山东手造”特色专业技能培训,在开学前对老师进行泥塑培训,是为培养学生制作泥塑等作品做充分准备,同时也为新学期筹建“山东手造”特色社团积蓄师资力量。
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历来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学期除了开设部分非遗传承课程外,还组织大量非遗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每年都要邀请兖州文化馆、民间艺人等非遗传承人到校互动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我们充分调研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识和喜好,邀请非遗传承艺人教学,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大伟说。
在手造工作室里,学院课余社团彩泥组动手制作的《取经》作品,制作的唐僧师徒4人栩栩如生。作品生动体现了师徒西行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跋山涉水的精神,既有审美意义,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这里,同样摆放着学生的插画作品。该校立足学情校情,结合兖州区非遗传承实际情况和现有师资力量,成立“九宫格书画社”。
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精心打造“山东手造”特色专业技能课程,让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师资是关键。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针对非遗传承项目教材较少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跟文化部门的沟通联系,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文化部门共同开设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邀请非遗传承专家对师资进行培训,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以此形成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
有了师资保证,学院开展了“山东手造”特色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探索开发“山东手造”特色培训教材和培训课程,针对手工业从业者特点、重点就业群体培训需求,拓展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传统手工业培训资源供给。
此外,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数字技术开辟了一条新路。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通过扫描仪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展馆,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欣赏非遗作品。
今年初,山东省委宣传部等发布的《“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东手造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创建国内知名的“山东手造”领军品牌50个以上,形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手造产业集聚区。这为该校进一步打开了办学思路:开设手造工作室,培养专业加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建立“山东手造”特色社团,让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
赵大伟表示,下一步学校计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与市场需要,按照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和课程标准,适时开设手造类专业,探索“培训+订单+就业”模式,为学生就业增加新渠道,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