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师幼“同频共振”,唤起教师自觉

P020230205306150168345.jpg

两个孩子将各种管子接在一起玩传声筒游戏。(资料图片)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必须转变工作方式:从凭经验和主观判断设计组织教育活动转向基于幼儿需要及发展作明智的教育决策。为此,一些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在工作考核中对教师的日常观察作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要定期交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规定观察报告的格式和字数等。这些做法的初衷是为了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和推动专业观察的常态化,但实效并不理想,甚至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

一些教师吐槽“观察记录从实践中来到柜子中去”“为什么要天天写观察记录,我不写也照样能把孩子带好”……这些抱怨一方面说明教师对专业观察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任务化的观察不仅无助于教育质量的改进,也难以让教师的观察技能随练习不断精进。当前,提升教师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要改变教师对观察的认识和态度,从“要我观察”变为“我要观察”,从“写观察”变为“用观察”。

2022年8月,我们创建了一个“慧眼识童真”观察学习群,组成一个包含教研员、园长、特级和骨干教师在内的专业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研激发教师在观察活动中的自我觉察,进而体验专业观察的有趣和有用。

调谐:发现幼儿有意思的行为

初期,学习群确立的研讨目标是帮助教师有效地收集观察信息。我们引导教师在观察中转变消极、应付的态度,以松弛、好奇的心态发现幼儿,重燃观察幼儿的兴趣。张家港江帆幼儿园组织的教研活动“寻找心动瞬间”,将观察活动的重心转移到关注幼儿活动中有趣的表现,减轻教师写的压力,把“写观察”变成轻松的“说观察”。活动分四步:第一步,请每位教师递交一张抓拍的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第二步,将照片汇总后集体浏览,投票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张;第三步,教师分享这3张照片触动自己的地方、拍摄动机及行为发生的背景;第四步,探讨后续可能的支持策略。

在这个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主要收获表现为:一是厘清了“什么行为值得记录”的问题。在阐述投票或拍摄照片的理由时,教师用到了“想知道”“好奇”“猜”等高频词,“照片中孩子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猜不透他是开心、疑惑还是纠结,引发人无限的遐想。”“想知道他到底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教师将选出的照片进行比对并从中发现它们的共性:记录幼儿活动中专注的神情、夸张的表情,创造性地与材料互动,表现出童真的行为或温暖的关系。这说明值得记录的行为往往是那些能触动人情感的行为。

二是体验到观察中“调谐”的重要性。所谓“调谐”就是在观察过程中通过自我调节跟上幼儿情感和想法的节拍。这需要教师在观察中抛弃各种主观成见、偏见,将自己融入幼儿的游戏情境之中,努力专注当下,专注幼儿行为,感悟幼儿的感悟。在分享如何才能拍到“心动瞬间”时,教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体验:不是浅表地仅用眼睛来看幼儿,而是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看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幼儿。

此外,本次研讨也引发了教师对专业观察及其意义的思考,比如,是否忽略了那些神情平淡的幼儿,是否应该让幼儿参与“心动瞬间”的投票,寻找“心动瞬间”是为了展示幼儿还是成全幼儿等。

同频:准确理解幼儿的行为

在第二阶段,学习群将研讨的目标定为如何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和解读观察信息。理解幼儿之所以困难,一方面在于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影响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另一方面在于理解是主体间性的,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对同样的行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对幼儿行为的解释也不是唯一的。为了让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群里组织了“聚焦同一视频大家谈”的教研活动。我们在微信群上传了一段约8分钟的视频(该视频记录了开学初一群小班幼儿在操场发现蚯蚓后一起想象、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和两个引导性问题(视频中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符合/不符合我之前对小班幼儿的认知,这些幼儿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请大家带着问题看视频并发表看法。

本次教研中,教师充分利用视频可反复回放的特点,通过多次观看,从细节中发现幼儿的想象、行为的意图及同伴互动对探究兴趣的影响,进而体验与幼儿情感和想法“同频”的快乐。引导性问题唤起了教师对自己观念中刻板的小班幼儿特点的自我觉察,发现观念的幼儿与真实的幼儿之间的差异,进而意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例如,有教师说:“第一遍看时,我认为自己是了解小班幼儿的,这个视频不就体现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吗?等多看了几遍,又觉得并不是那么了解他们,视频中的幼儿有着许多我想不到的行为……”

此外,问题也引导共同体成员进行聚焦式思考,通过分享其他教师对幼儿某个行为的解读,大家意识到,从不同视角出发,每个人对幼儿的行为可能会有不同解释。比如,对于视频中幼儿说“蚯蚓会咬人”,有教师认为这可能是幼儿被人吓唬过后建构了关于蚯蚓的错误概念,也有教师认为这恰恰是该幼儿害怕蚯蚓情绪的流露。可见,理解幼儿仅有同理心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对话和倾听的基础上去综合研判。

共振:成就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在观察活动中,“调谐”是为了让教师与幼儿的情感和思维保持同频,而“同频”是为了准确理解幼儿行为的动机,从而帮助教师作出正确判断,并以适宜的方式支持幼儿,即实现教与学的“共振”。然而,要达到师幼“同频共振”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教师敏感地识别和理解幼儿的兴趣及需要,更需要对是否支持及如何支持作出判断,并通过观察幼儿后续行为对支持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在《孩子的天使心:倾听小小孩善良的声音》一书中,薇薇安·嘉辛·佩利为如何达到师幼“同频共振”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在我自己的教室里,孩子们会和我一起“追踪”一个连续的故事,就好像我们是小说里的人物,不断延伸故事情节。“同频共振”是师幼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一种默契,也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的持续观察和倾听。

在学习群里,我们以持续跟踪一个班级游戏的方式,探讨如何基于专业观察把幼儿日常有意思的行为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溧阳书院巷幼儿园的谈老师以班级日志的方式把每天收集的“迷你故宫”活动视频、照片、观察笔记、谈话活动记录上传到学习群,让大家身临其境地看到游戏的发展脉络。以这些观察资料为依据,大家一起分析幼儿兴趣和想法的变化,讨论其中可能蕴含的学习机会以及后续的建议。教师用观察资料引发与幼儿的对话,帮助他们聚焦探究的问题,还与家长分享幼儿活动中的瓶颈,以得到家长支持。

大家如同“追剧”般期待谈老师更新游戏故事,这极大地提升了谈老师深入观察幼儿的积极性。她根据幼儿活动及观察状况摸索出多种记录和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这种持续跟进式研讨模式引导教师形成了观察、分析和支持幼儿学习的探究循环。

经过近两个月的跟踪观察,大家共同见证了“迷你故宫”主题游戏的生发和有意义学习的生长:从建构区扩展到美工区、阅读区、角色区、表演区,从几个幼儿的兴趣蔓延到全班近三分之二幼儿卷入,从对故宫建筑结构的兴趣发展为对故宫建筑功能、故宫里生活的人及各自职责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持续观察改变了游戏品质,幼儿不再浅尝辄止地变换游戏主题,越来越多幼儿进入深度游戏。显然,这是一段师幼“同频共振”的学习之旅。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ibet国际集团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