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实施“班级导师制”,每个班级都有三名班主任,全校1129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导师;建立“成长合伙人”,让每个新教师一进校都有看得见的进步;这所成立仅仅两年多的新学校,率先提出“关怀教育”,将爱与关怀传递给每一个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当一个家庭三个孩子,在两所学校遇上同一位校长,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一幕就发生在深圳红树林外国语小学。
10月12日,深圳实验学校高二学生李芙化身“小老师”,与红树林外国语小学三(2)班的同学分享如何管理时间,下面的听众就有她的弟弟和妹妹。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尽管三姐弟所上小学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校长——李唯。
“特别感动,这是我们家的福气。”家长洁辉由衷地说。
“许多小事可能在校长和老师心中已变得模糊,但这些事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李芙发现,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有这样强大的魔力,她甚至有了做教师的冲动。
而在李唯看来,这些教育的“小事”并不小,她特别喜欢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的一句话,“学生或许记不住当年你曾教给他的知识,但你对他的关怀和爱,却让他刻骨铭心”。
的确,虽然是一所新建两年的学校,但在这里,关怀和爱每天都在发生。
人人是导师,个个受关怀
2017年2月,一个全新的任命摆在李唯面前:红树林外国语小学校长。作为深圳市宝安区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小学的校长,她被寄予厚望。
学校是全新的,教师也是全新的,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面对这所新学校?是做了十几年的“国旗下讲话”,还是已经驾轻就熟的“生命自觉教育”?
李唯显然不是一个愿意复制过去的人。
直到几个月后的5月6日,在读内尔·诺丁斯的《培养有道德的人》时,一句话打动了李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进步,更是培养能够关怀他人、有能力、有爱心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那一刻,做了35年教师的李唯感觉,自己以前的许多做法在这里找到了理论依据。为什么设置教师社团,为什么让教师分享“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不就是先让教师成为一个有关怀力的人吗?
那年的9月,新学校的第一个开学季,李唯发出倡议,全校教师共读《培养有道德的人》,分享体会。
在讨论中,“关怀每一人,开怀每一天”成为大家的共识,也成为新学校的校训。
关怀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共识,更要落实在行动中。
每班50多个学生,这样的“大班额”怎么落实关怀?
班级导师制就这样应运而生。
“以往班主任一个人负责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德育,但现在我们的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怀。”副校长黄蓓红说。
在红树林外国语小学,每个班级由班主任和另外两名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他们分别是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同时还会有一位学校行政人员担任行政督导。
行政督导和导师会按照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三组,并按照50%、30%、20%的比例分给班主任、副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对于所负责的学生,导师应做到每周至少与学生谈一次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每周记录并形成月反馈表给到家长。然后,家长再将反馈传递给导师,形成一种家校沟通的固定模式。
“得知学校实施班级导师制,一些校长说我‘好狠’,把人用到了极致。”李唯笑着坦言,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也加快了新教师的成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学校里90%的教师都是新教师,他们如果不能与学生建立良性的关系,学生是不会跟着他们学习的”。
要关系,不要佛系
在红树林外国语小学,导师不好当。
做导师的首要职责是每周与学生谈一次话,仅此一项就难住了许多新教师。
“第一次谈话,我问了十几个问题,说得口干舌燥,学生的回答就是‘是’与‘不是’,面无表情,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把我打发了。”教师魏原舰无比挫败。那一刻他的想法是: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有问题,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当老师。
谈话不好谈,“问题孩子”的表现更让导师们头痛无比。
每个星期都要哭七八次的小女孩;轮流生病的双胞胎兄弟;一天要打10个同学的暴躁小男孩……
教师姜会芬直言,自己曾有一天在微信里收到了家长发来的15个哭脸、30个心碎表情包,那一天感觉真是糟透了。
“我感觉孩子的世界就像漫威世界里的平行宇宙,完全与我们不一样。”教师李亚文沮丧地说。
不知道与学生聊什么?不知道怎么去关怀学生?在学校课程中心主任李意新看来,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教师还没有走进学生内心,还没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导师是学生遇到挫折时第一个想求助的人,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导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关怀的能力。”李意新说。
为了和学生“有得聊”,导师们开始在教课之余每天保持至少听课一节的节奏,观察自己所负责学生的表现。同时,在行政督导的帮助下,导师们开始准备的谈话提纲不再是把话聊死的“封闭性问题”,而是更多的“开放性问题”。
“面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你要给他时间。关怀最重要的是了解,了解孩子才能给予适宜的关怀。”在做了半年时间的班主任后,李亚文开始有了心得。
“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不逼他们做我心目中的好学生。”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博士教师张丹丹看似文弱,却有着自己的坚持。
事实证明,坚持“关怀”,就会看到进步。
在与学生小轩的交流中,教师曹聪发现他严重缺乏自信,专门参加了心理培训,为小轩量身定制“喝水提醒员”“讲桌管理员”的岗位,现在的小轩越来越自信了。
看到学生小杨把“粑粑”拉在裤子上,面对从教师到厕所一路的“土黄色物质”,教师陈怀超专门陪着学生在厕所度过了难忘的15分钟,他还特别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来安抚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孩子对教师的感情也是非常纯真的,他们会让你的努力看到收获。”曾经和曹聪抱头痛哭、一筹莫展的李亚文由衷地说。这个学期,最让她高兴的是,曾经的问题女孩小媛分数从27分跃升到92分,并且跟她关系极好,午休时间都要跑过来“抱抱老师”。
教师的关怀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懂得如何关怀学生并与之建立关怀关系上。
“要关系,不能佛系,关系比能力更重要。”在黄蓓红看来,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是教师一生的必修课。
对此,教师薄宇佳不仅感同身受,更身体力行。这位90后新教师戏称自己就像狗仔队追明星一样,常常躲在门后“偷听”孩子们的交流,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对学生情况的高度敏感。
不仅新教师高度认同班级导师制,老教师同样被折服了。
“之前不理解,首先是没时间谈话,其次谈话意义不大,但真正做下去,发现作用比想象中大得多。”教师吴湘梅告诉记者,班级导师制让教师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孩子越来越依恋教师,自己这个导师当得特有成就感。
无疑,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导师们对学生的用心,每周、每月、每个学年厚厚的一沓学生成长档案周反馈表、月反馈表是最好的证明,家长们对此有目共睹。
“我专门用了一个文件袋存放这些反馈表,希望孩子有一天自己发现并能够感激所有为他付出的身边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学生洋洋的家长这样写道。
彼此关怀,享受教育的味道
让教师成长为具有关怀力的教师,仅仅让他们做“班级导师”就行了吗?
当然不够!
李唯的设想是:全校所有教师都结为成长合伙人!
在李唯看来,“成长合伙人”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师徒结对,更体现了教师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资深教师,对于好老师的标准是不会改变的。新岗教师与资深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新教师积累经验,资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彼此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红树林的教师们要做一群有意思的人,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让关怀关系连接你我。”今年的“成长合伙人”签约仪式上,李唯由衷地说。
经由“成长合伙人”的帮助,许多教师完成了迭代升级。
正是在李意新的帮助下,何佳华完成了从“金毛狮王”到“张三丰”的蜕变。
作为一名新教师,为了管住学生,以前的何佳华时刻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动辄发怒。直到她无意中听到了班长的一句话:“何老师好凶啊!”
“那一刻,感觉自己心里好凉。”是时候作出改变了,何佳华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合伙人李意新,对于“学生是没有错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现在的我,是非常淡定大气的张三丰,无为而治,我要努力做优雅、端庄、温柔的老师。”何佳华不无骄傲地说。
“以前听过一句话叫‘born to teach’(生而为教)。佳华就给我这种感觉,浑身都散发着教育所需要的激情和机智,她具有成为好老师的素质。”李意新这样评价亦师亦友的“合伙人”。
而对于教师王云锟来说,自己收获最大的无疑就是“成长合伙人”刘宏金的一句话:你的成长速度与主动程度成正比。
这一年,王云锟开始主动学习,主动请教,主动听课……去年底,在学校专门举办的“成长合伙人”新岗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她收获了自己平生第一个比赛的一等奖。
同样是一等奖获得者的张丹丹,虽然是博士,但也从自己的合伙人——被称为“课神”的胡小丽那里学到了很多。
“不管是博士,还是新岗教师,还是我,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成长合伙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职业是教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为了更美好的教育生活!我们在一起彼此滋养,彼此关怀,享受成长!”快人快语的胡小丽说。
“戏精”上线 “关怀”落地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进一步落实关怀的教育理念?
2018年,学校找到了戏剧教育这种表现形式。
“传统课堂不是不能关怀,但在‘大班额’背景下,再怎么努力也会忽视部分学生。”在学校学生中心主任谢伟看来,戏剧教育恰恰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为此,学校派出教育戏剧种子教师参加教育戏剧工作坊的培训。
在学校的红树林大讲堂第九期,12位教育戏剧种子教师一一登台,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
教师王凯莉在课堂中使用“镜子游戏”教授古诗《月下独酌》,通过教师入戏表演“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情景,让孩子模仿教师的动作、表情、语言。
教师饶珊珊通过“停顿动作”让学生操练数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分类。
教师谭蕾通过使用“定格画面”和“建构空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英语戏剧《白雪公主》角色扮演的积极性。
教师高丹将“动作传真机”应用于音乐教学中音高的传递和构建,这让单一枯燥的音高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万逸琳则把“建构空间”“定格画面”等应用到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用身体感受线条与疏密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尤其是胡小丽扮演的《狼来了》的牧童,让人“大吃一惊”。
“胡老师真是一秒钟‘戏精上线’,她拿凳子当道具、坐在地上拍腿、撒泼打滚等,把调皮的孩子演得活灵活现。”教师王凯莉叹服不已。
“在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过辛酸和挫败,但也充满了惊喜。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和打磨课程,要始终把握从个体到群体互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意的三个原则,要时刻记得‘永远鼓励学生,永远平等’。”胡小丽说。
这正是李唯设想中的关怀课堂——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以故事的形式开展并贯穿一节课或者一个时段的课,将更多的课堂任务交由学生思考并完成以游戏的方式练习……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体育,每门课都应该成为孩子“表演”的舞台。
“戏剧教育涉及更多的是合作和交往的问题,是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最终让关怀如何在他们彼此之间落地的问题。”李意新说。
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在教师关怀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关怀着教师。一次次的关怀累加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片充满关怀的红树林教育生态圈,而这正是李唯的梦想:为每一个儿童种下“关怀”的种子,培养他们自我关怀以及关怀他人的能力,这才是真的美好的教育,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