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重要方向之一,但我在一些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看到的合作学习,基本上是这样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后,一般会提出一到两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的话音刚落,前排的学生会扭转身来,和后排的学生合为一组,口中念念有词地“讨论”起来。不可否认,有的小组里的学生是真的在讨论,但也有很多小组是在走过场、耗时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而这个时候的教师,往往若无其事地在讲台周围或学习小组之间踱着步,好像这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与其无关。
我理解的合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只有践行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诸如“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师生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合作学习呢?
师生合作制定学习目标。我从教30多年,观摩了很多课,很少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合作、讨论后,确定学习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的提示,事先独自设定出来,然后在课堂上领着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教师首先是应该肯定的,因为在他(她)心里还有学习目标意识,总比那些没有目标、“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师强。但是,教师在没有充分研究学情、没有和学生一起熟悉课文的情况下预设出的学习目标,真的科学合理、契合实际吗?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目标应该在课堂上,由师生一起制定。师生面对课文,通过咀嚼、涵咏等方式,共同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将问题作为师生合作学习的目标,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去完成的。这样做才能真正落实问题导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师生合作推进学习过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近乎完美,有的教师还以活动的形式来安排课堂教学过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并不主动积极,还是被教师牵着走或推着走。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是因为教师的学习过程设计,只是从课文内容或表现形式出发,或只是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出发而定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在学生不知情、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教师和学生不在一个频道上。学习过程最好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师生面对双方经过讨论交流选定的学习目标,相向而行,共同沉浸在美好的游历文字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文中的语文要素,又通过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的熏陶获得了精神成长。这样的学习,是一段又一段师生难忘的生命历程,会让师生获得很大的心理满足。
师生合作呈现学习成果。一节课下来,师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在我观摩的很多课上没有这方面的呈现。这一方面是教师课堂时间安排不当,没有时间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呈现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呈现学习成果的意识和习惯。这就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缺少获得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课堂上师生合作呈现学习成果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可以从哪些方面呈现学习成果呢?一是师生可以背诵或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篇幅较短的诗文,课标上要求背诵的,可以在课堂上当堂背诵。这时,教师可以做榜样和示范,激发学生熟读成诵的信心。对于那些篇幅较长而文字优美、感情充沛的文章,要大声朗读,让师生在这种情境中再一次被感染、感动。二是师生可以分享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文学类的文章在小学、初中教材中占了很大比重,对文中人物的感知一定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识,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保护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意见,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意识。教师在对学生的看法做出适时恰当的评价后,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者,要真诚地、毫不掩饰地谈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实的存在。三是师生可以模拟课文中的某些句式或文体,写一段文字或写一篇文章。以读促写、学以致用,是中小学语文学习时常用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更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先做;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先做好。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教师要先“下水”,这样才能体会出写作的难点所在。教师主动“下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
总之,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师生合作学习,每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唯有师生合作学习,“学为主体”“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原则才不会像云彩永远只是在天边徘徊。因此,每一位走下讲台、走出教室的教师,都要轻声地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合作学习了吗?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教育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