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中小学集体备课病理诊疗

又是一个新学期,一些学校的整本书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组成了学期完整的备课链条。教师个人常态备课、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的团队“四定”集体备课、各级名师工作室主持的集体备课构成了各有侧重的备课体系。然而,属于校本研修层面的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常常成了“鸡肋”,弃之可惜,嚼之无味。集体备课自身己携带或潜伏着可变异的带病基因,需要尽快找出“病灶的区域及扩散的范围”,采取“基因自我疗法”,控制、消除“诱变的癌细胞”。为此,笔者绘制了常见集体备课带病基因图谱,希望能恢复其活力与功能。

病理切片一:缺少“大备课观”建构,教师视野狭窄,课程资源陈旧;缺乏对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校本化开发,没有编制学科课程校级实施纲要。

疗救策略:有条件的学校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研学旅行,“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就是最好的备课。

设立校本教研员,开展暑期学科教师备课工作坊。比如,A校语文学科做法——首先,语文学科校本教研员承担主题:一是把语文课标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研究性学习总目标结合校情分解到三年六学期;以实例说明课标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例说明课后研讨与学习设计是如何体现落实单元目标的。二是以实例说明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详细、具体、可测、分层的学养目标。三是以案例说明,如何将知识导学案转化为思维导学案。四是专题复习、试卷讲评、作文指导、文言文、古诗词。五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古诗词省中招考点、题型研究及答题规律研究。

其次,年级教师合作讨论展示,共享成果:七八九上册生字音行义易考字单元汇总表;七八九写作手法、结构语训分解体系,即作文系列;从近两年中招卷中选文,让教师结合考点自我命题,检查对课标目标、考纲理解把握情况;七八九年级各以第一单元为例,多角度研究教材,达成共识,展示并接受教科室组织的答辩及建议。

A校数学学科做法:数学学科校本教研员承担主题:如何才算讲清楚一个概念;如何学习一个公式、定理;数学建模中的可视化阅读或数学阅读中的心图式;概念多元表征及建构;扩句、缩句、同意句及文字、图形、符号语言转换;如何理解落实课标中了解、初步了解、学会、初步学会、理解、掌握、熟练掌据、灵活运用等动词?怎样将这些动词转化为可测动词;在设计导学案时,如何落实范例、同例、变例、仿例及归纳、演绎、综合、灵感思维,统称“四例四维”;种子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概念课、计算课、运用课等数学课型研究。

最后,年级教师合作讨论展示项目:一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例解释其上下关联内容,即学生在前面学了什么?本节知识点为将来学什么服务的?二是在吃透教参、中招考纲对各单元要求基础上,编制单元知识目标分类表。三是以案例说明如何将知识导学案转化为思维导学案。四是找一份规范试卷分析其知识点目标分类及比例,从课标找依据。以某一单元为例,依照目标分类出一份试卷,并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五是七八九年级各以第一单元为例,多角度研究教材,达成共识,展示并接受教科室组织答辩及建议。

病理切片二:集体备课碎片化,缺少系统主题有效整合。

疗救策略: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统筹规划、制定教研组集体备课策略。开学前一周以整本书备课研讨为主,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学科课标目标、级段目标与本册目标分解;浏览、阅读整本教材;在熟悉各章节教材逻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画出整本书知识树或思维导图;确定整本书重难点章节;编制教学进度表;撰写学期教学策略、方案;选定学科练习册、试卷。

每单元教学前,教师要进行单元备课。其侧重点为:详细阅读单元教材,熟悉单元总目标,梳理单元知识双向细目标,确定课时重难点,划分单元课时数,制定单元教学策略,编制单元测试卷。

对课标、教材要进行立体解读——三级对应内容:学科教材与课标的对应解读,单元内容与单元要求的对应解读,篇章内容与篇章要求的对应解读。解读遵循原则:拆解结构、拆解内容、归类编组、查清资源;依标定位、主次编号、判定要点、问题排队;弄清同类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材料、问题与课标对接;确定解决问题途径,认定问题解决结论;确定匹配拓展资源,确定全程教学流程;规避教参教辅,换位透析教材,弄清内部机理,力求知其所以然。

可围绕课型研究、素养目标设计、作业设计、主干问题设计、教学反思视角等进行专题备课研讨,可围绕名师公开课实录多元转化、UBD翻转课堂设计、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等课题进行研讨。当然,资源共享性质的个备、合备、再备的协作备课是常态。

病理切片三:没有明晰个人初备与群体合备的侧重点,导致集备研讨时与个备内容重复。

疗救策略:初备(初案)突出“五个围绕”: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围绕新课堂的基本环节,预设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问题,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并准备问题拓展生成的多种预设;围绕个人备课中的困惑和疑问,做好集智备课发言准备;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

集备(共案)抓好“五个方面”:站在“学者”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和文本挖掘,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知识链接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个性化的解读等;说明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这样设计;分析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说明问题设计及其意图,对课堂有效生成性问题的预案准备;提出备课时的困惑和问题。个人复备(个案)突出“备学情”;课上续备(续案)突出备生成;课后补备(补案)突出“备反思”。

病理切片四:集体备课时多釆取“加法”思维,缺少“辩课”“洗课”环节,导致课上不完。

疗救策略:同伴之间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针对情境创设、学习目标、学程设计、目标达标检测依据、主干问题设计、重难点破解策略等环节进行辩论,达成共识后,集各自模块优化后的优秀设计合成“洗课”初稿。“辩课”主要是选择优化后的设计模块,做加法。因初稿是集大成者,必然“肥胖、臃肿”,就需要做“减法”,备课组采取逆向思维,哪些内容没必要,要忍痛割舍?哪些内容需要瘦身?哪些内容需要整合?“洗”去的是表层作秀内容,沉淀的是本质、精华。

病理切片五:程序固定,备课模式单一;总是几个熟悉面孔,无新鲜感;思维同质化严重,出现“高原”现象;教师出于同一个层次,缺少专业引领,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疗救策略:一是轮换集体备课组织形式。方式一:个人“初备”——备课组“集备”——个人“复备”——课上“续备”——课后“补备”;方式二:初备——集体交流——形成“共案”——“共案”的个性化处理;方式三: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个性化学案——集体反思;方式四: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个人反思;方式五:熟悉教材,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形成预案,分发教师——结合实际,二次备课——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后反思,理论提升。二是釆取跨校邀请主备人,发挥“杂交”优势,参与双方都会非常重视,全身心参与。三是邀请当地学科教研员、名师参与答疑解惑。

病理切片六:缺少备课资源库,资源利用意识淡薄,每次“集备”都是从零起步,工作量大,效率低。

疗救策略: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搜集整理备课资源,建立备课资源库。暑假可鼓励教师整理、修订自己的教案、课件,编写相关复习资料。开学后自主申报,对评为优秀教案、课件、有价值的复习资料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学校要购买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案知识产权,根据同行借阅的人次付给一定的报酬。这样,每次“集备”时,先调出校方上期最优教案,再调出外校名师设计,二次提升,既省时又能提高质量。

病理切片七:“集备”时发挥集体智慧,资源共享,却演变成了课时分工然后复制给同行的偷懒行为,因对别人备课思路、方案不了解,使用时很不顺手,课堂效果不理想。

疗救策略:为了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备课效率,可采取“我为别人,别人为我”的思路,分工选编高质量课时资源包。资源包可分为“信息台资料显示屏+教学设计ABC+作业创意设计”,我们又称之为“三大菜单栏”。

“菜单栏”也就是信息台,由教研组合作完成。教研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大小合理分解,落实到教师,教师搜集整理所承担专题内容,打印交换,完成备课的素材库建设。

导航台,即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称之为方案栏,由教师本人独立完成。每位教师都要从自己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效果的监测等方面重构活动方案,完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预设方案。素材库提供的素材,教师可圈、点、画、批、注,可选择取舍、调整、补充、修改等。同样的素材,因取舍不同,可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活动过程。这种分工协作,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与新课改提出的教案设计要考虑教学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的要求相吻合。

病理切片八:“集备”讨论时缺乏科学流程,缺少高效合作讨论的策略运用,稍有不慎就偏离主题,为某一观点双方争执不下,没有引入打破思维定式的科学思维方法,讨论质量、效率不高。

疗救策略:把“六顶思考帽”、鱼骨头图分析法、“思维导图”引入“集备”研讨中。

某校把六顶思考帽引入“集备”研讨中。在开始讨论前,教师首先使用红色思考帽,确定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使用白色思考帽收集信息,使用绿色思考帽发现可能的解决途径,使用黄色思考帽从可能的途径中找出最好的办法;再次,使用黑色思考帽找出缺点和不足;最后,再使用红色思考帽评估选择最好的办法;蓝色思考帽要自始至终控制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有专家认为,鱼骨头图是主要用来呈现和梳理复杂问题的思考程序。它由三部分构成:中间“脊骨”为问题的关键节点,通过这些关键节点,可把一个抽象或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而具体的小问题,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脊骨”下方为策略分析过程,针对问题的关键节点进行层层追问,制定解题策略。“脊骨”上方为条件转化过程,根据策略指引,利用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

思维导图在“集备”研讨中大有用处。一是思维“导”图,重在表达。重点在思维有序性、深刻性上做文章,“导”是桥梁、转化,让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二是图“导”思维,重在思维创新。借助画思维导图,通过提炼出上位主干概念、增加主干的一个分支,或产生新的分类,或思维发散产生新的联想,诱导产生新的思维,或使思维生长。

(作者分别系河南新乡封丘实新学校校长、洛阳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ibet国际集团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