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是北京市面积最大、距离市区最远的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密云开展全员普及性科技教育,面临着地域偏远、学校布局分散、师资短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密云区结合地理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实践为取向,利用地域资源,通过课程、社团活动和科技节等途径,坚持开展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科技教育,逐步走出了区域科技教育的特色之路。——编者
2019年第39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的获奖名单上出现了一所郊区校的名字——密云区大城子学校。
这所学校3位农村学生的研究课题《关于大城子农村厕所建设模式的调查研究》不仅获得了一等奖,还分别获得了第十届北京市学生科学建议奖评选一等奖和金鹏科技论坛、科学院小院士评审一等奖。
站在学校荣誉陈列室占满一面墙的各种奖牌前,学校负责科技教育的教师朱秀荣淡定地说,“十几年的科技教育过程中,我们这所山区校已经成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有系统的机制保障、专业的教师团队,获奖也许是水到渠成。”
立足区情,关注现实生活
为破解科技教育条件、资源不足问题,密云区教委鼓励学校从现实生活中取材。
密云区大城子学校获奖项目“关于大城子农村厕所建设模式的调查研究”,就是基于京郊农村经济及美丽乡村建设迅猛发展,农村出现的“厕所革命”问题。
“‘厕所革命’怎样认识?‘厕所革命’如何进行?又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大城子学校师生结合农村旱厕存在的污染环境、浪费水源等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分析农村厕所现状及生态环保厕所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改进大城子农村地区厕所建设模式的建议”。
调研中,师生在实地走访了22个行政村后,最终提出农村可采用双瓮漏斗式厕所的科学建议。这种厕所集省水、省钱、环保等多个优点于一身,不仅能够提升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首都美丽乡村建设、解决农村厕所脏乱差等问题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注现实问题,让偏远郊区的师生们找到了科学研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有的学校开设中药材基地、药材体验馆,收获了《用采来的药材美化校园》《药材进社区》和《中医药小使者进京城》等一系列成果。
朱秀荣说,鼓励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家、走进村镇,关注家乡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灵感、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提升了山区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教育不仅让大城子学校里的村娃也能荣获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也蝉联了三届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
融入农耕,劳动和科技相结合
“大城子学校利用地域资源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是全区学校科技教育的一个缩影。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密云有7个项目获奖,这些奖项题材90%源于农村生产生活。”分管科技教育的密云教育工会主席郝纪东介绍说,为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功效,区教委鼓励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既要“落地生根”,又坚持“统筹规划、提质增效”。
许多学校在开展科技教育中融合劳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孕育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特色体系。
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下辖的东庄禾小学开设了“农耕文化”科技实践课程,以当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农作物种植为载体,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与土质、水分、肥料及其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把“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等劳技教育融合其中并贯穿全年。
在密云另一所村小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学校结合镇域葡萄经济特色,实施“唤醒葡萄”实践课程,探索出一条从葡萄科技到葡萄课程再到葡萄文化的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密云区水库中学所服务的乡镇95%都位于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水源保护的双赢”是这一地区的主题。
为解决水库地区渔民拉网凿冰眼太多问题,学生发明了“冰下水上电动轮式牵线拉网机”,得到了渔民们的欢迎。学生社团形成了“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居民对水资源保护”的调查报告,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及水库周边村民的关注。
郝纪东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克服实际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担当是密云区开展科技教育的一贯宗旨。
密云要求学校科技教育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走出学校,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实践。特别是山区学校,科技教育只有立足农村、服务于农村,活动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为将来参加新农村建设积累智慧与本领。
融入课程,为学生打造学科群
科技教育离不开课程的支撑。近年来,密云区教委按照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扶植学校科技特色课程建设,盘活实效教育资源。
在首师大附属密云中学的植物组培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整洁的架子上摆放着上百个玻璃瓶,每一个玻璃瓶里都有正在培育的植物组织。
课堂上,一名学生把接种好的培养瓶从无菌室移到组培间,直接放在了组培间的架子上。这一举动立刻受到另一名学生的质疑:“老师,脱分化不是应该避光吗?”指导教师曹丽娜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是这么回事,可是为什么呢?”过了一会儿,提问的孩子得出了结论:“脱分化必须避光,如果在有光条件下会长出筛管组织。”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这样一所农村校,分子实验室、物理数字化传感器实验室、机器人教室应有尽有,都是近几年配备的新设备。校长李文平说,这些新引进的精密实验仪器、设备不会锁在柜子里,来上实验课的学生都能独立开箱、组装、使用。
“不仅是为学校配备一流的实验室,”李文平说,“区教委对学校科技教育的支持还体现在平时,仅今年学校科技教师的培训经费就有10万元,所需书籍资料也是随买随报。”
目前,该校基于10年的科技教育经验,已经搭建起了科技课程群,开发校本课程40余门,校本教材50多本,自主开发了“格智”课程体系,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
类似的校本科技课程在密云还有很多。河南寨中学有“密云小导游”,古北口中学有”探访家乡名胜 传承古镇文化”,都着力于课内与课外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充满农村特色的科技教育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更是让农村和山区所有的孩子公平享受高质量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郝纪东说,区教委将以“接地气”的科技教育为基础,通过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让农村学生在家乡就可以学习用科学方法解决身边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