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旅程。
但凡那些意在追求理想教育的人,总会不断遇见新问题,又不断去求解新命题。
高峰就是这样。从山东东营到潍坊,再从潍坊到北京,高峰先后担任过10所学校的校长,无论是在乡村学校还是在城市学校,无论是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学校,他都在既有条件下努力作出可能的教育改变。
2011年3月,高峰来到北京,担任海淀区玉泉小学校长。在这里,他又一次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发现之旅。从“幸福教育”愿景的引领到“十大好玩课程”的发布,再到“超学科课程”和“玉泉农场”校区的建立,高峰循着儿童立场一路谋变,一路出新。
其实,谋变和出新不是目的,让孩子最大限度地走进真实的世界,为生活重塑学习,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改进才是目的。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定在中小学课堂上,要看学生每天在课堂做什么,教学是基于学科还是基于生活,是基于习得知识还是养成素养,是基于接受还是基于创造。”高峰说。
最能体现高峰这一理念的探索当属玉泉小学关于“超学科课程”的探索。
4年前,玉泉小学正式挂牌成为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他们将玉泉小学中科院校区建设成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超学科课程实践基地”。这个空间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蚂蚁梦工厂”。这个名字源于玉泉小学的吉祥物——小蚂蚁,寓意每个玉泉学子像小蚂蚁一样勤劳,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孩子在这里学习,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没有铃声,没有优生与差生,没有成功与不成功的结果评价。在这里,没有常规的教室,代替它的是一个个超学科空间,比如“讨论空间”“设计空间”“物化空间”“交流展示空间”“课程资源空间”,学校还配备了光纤打标机、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自由、自主、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每个班的学生每个月都会来这里上课。每个年级一个主题,“我们是谁?我们处在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就是他们设计的“超学科课程”主题。每个主题共8次课,每学期4次,分两学期完成,每次课3.5小时(一个上午或下午)。教师们常说,“孩子们怕耽误自己的探究项目,去厕所都是跑着去的”。
“超学科课程”何以如此受到学生的青睐?
因为学生是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的,他们在这里以“玩”的方式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不同的学科知识,更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五年级学生曾经用表情来表达一件事情,这就涉及语文学科的表达能力;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学生是在电脑上完成的,这涉及信息技术能力;学生在构思项目时会将生活经验加入其中……这样的学习没有以哪个学科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其他学科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已经变成了学生的工具,锻炼了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学以致用。在这个过程中,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然被大量整合进来,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超学科课程”打破了目前学科课程形态下的学习方式,以“PYP”(Th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小学项目)为课程设计,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为学程设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为学习主题,通过设计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为线索,驱动学生完成一次次探索和创新创造的高级认知的学习之旅。
“超学科课程”中的“超”体现了学科整合的优势。在高峰看来,当前学校里发生的学习都是基于分科的学习,但生活中的问题从来不是按照学科的设定出现的。更重要的是,学科课程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师资、资源、标准答案、统一评价等要素的制约,主要在低级认知水平范围内徘徊。
高峰借用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认知结构梯级图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来佐证自己对学习的认识。显然,今天在课堂教学中“记忆、理解、运用”比较多,但“分析、评价、创造”比较少。
玉泉小学的“超学科课程”有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它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给儿童提供了创造性学习和成长机会。这样的学习不看重结果和作品,重在参与探究的过程。学校通过用PBL报告的方式,把学习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最终运用高阶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超学科课程”是与目前的学科课程体系相衔接的,是基于学科课程、统合学科课程、超越学科课程的一门综合课程,与各年级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学科体系相匹配。它不是选修性质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必须是复合型教师。
没有体验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脱离生活的学习可能导致虚假学习。玉泉小学的“超学科课程”就是为了让学习走向生活,是为生活再造课程、重塑学习。
如今,除了“超学科课程”校区外,玉泉小学又增加了一个“好玩”的校区——“玉泉农场”校区,真正让田间地头成了课堂,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玉泉小学持续进行着一场“拆迁行动”:推倒学科之间的墙,推倒家校之间的墙,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与孩子一起进入无边界的学习。
按照高峰的说法,“课程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玉泉小学的“小蚂蚁科考”课程,整个中国都有其足迹;他们的“游学课程”,大洋彼岸的友好学校是他们跨文化学习的课堂。
“超学科课程”校区和“玉泉农场”校区就是将学科知识与具体的项目研究相结合,与农场实践活动相联结,促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格物致知的能力和态度,将学生与自然、社会相联结,推进知行合一、立德树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高峰和他领衔的玉泉小学团队就在建设一所“超越学校”的新样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