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通过竞聘上岗,我由区内一所中学的校长助理兼教导主任,调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安泰小学校长。不仅主观上要重新自我定位,实现教育学段与身份的双重转变,客观上也要基于这所农村小学原有的基础与实际,寻找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让全校师生拥有成长的获得感。基于此,我与学校团队一起,开始了办一所理想乡村学校的实践与探索。
从民主制度建构开始寻找“撬动点”
一直以来,职称竞聘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教师心中的“痛”,安泰小学也不例外。越容易成为“痛点”的问题,越需要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用公平的制度说话,让全体教师赞同信服。对此,我们倡导教师全员参与,共同修改完善相关制度方案,使制度产生于公开、透明的土壤中。在职称竞聘过程中学校全程录像,随时接受教师的监督,保证评聘在公正、阳光下实现。
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学校的中层骨干队伍有待优化。如何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建设能力强、有担当的中层团队,是学校面临的又一问题。对此,我们实施条块负责制和项目责任制等扁平化管理措施,调整和充实中层干部,鼓励新鲜血液加入决策队伍。一方面,学校通过日常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工作执行力考核教师;另一方面,邀请第三方入校,对进入竞聘范围的教师,通过阐述教育管理理念、对具体案例提出解决策略、答辩等环节,以路演的形式进行选拔。通过这样的方式,有两位骨干教师和两位青年教师走上中层岗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学校的持续发展有了保障。经过几年探索,以民主为起点的组织变革路径越来越清晰。现在,学校已形成“校党支部、校委会讨论方案——通过后经校长办公室发布——各条块负责执行落实——督导室评价和反馈”的治理体系。
从借鉴典型经验开始寻找“生长点”
学校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乡村教师工作大多兢兢业业,可对于课程建设缺少理解和认同,满足于照本宣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通过区教育局牵线搭桥,我校与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结为友好学校。我们的思路是:走出去跟岗学习——请进来传授经验——耐下性重新建构——敢创新自我突破。学校先后派出三批次教师到龚路中心小学进行跟岗学习,从学校管理、课程构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不同维度,面对面请教学习。之后,基于学校的实情,我们将学习的经验改进后迁移运用;实施一段时间后,邀请对方学校的校长、优秀教师来安泰小学诊断指导,以此提升学校教师境界与水平。
一年后,我们根据学习借鉴的经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满天星课程体系,从立德与成长、语言与阅读、数学与思维、科学与创新、审美与健康等五个方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嵌入必修课与选修课。
课程体系的构建,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同时推动教师的专业技能升级。学校的创客社团、无人机社团、足球社团等,在创新、动手实践、体育等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兴趣特长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夺魁。
从搭建成长平台开始寻找“发展点”
安泰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在地域上不占优势,如何寻找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点”?为此,我们打开校门,主动搭台。本着“共享教育智慧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原则,从2017年起,学校创办了“安泰论坛”,让学校教师不出校门就能从中汲取经验和动力。青年教师论坛,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展示,基于课堂的诊断点评等,让不同学校、区域的教师就模式与内容、传统与现代、指导与自由、知识与能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等问题分享得失。“安泰论坛”成为凝聚资源、汇集智慧的乡村学校教育平台。
学校搭建的第二个平台,是教师与区内优质学校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借助区域内优势资源,学校通过影子跟踪、线上交流、同课异构、师徒竞课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他们量身定制更合适的学习方案,逐渐改变乡村学校骨干教师缺乏的窘境。同时,成立以骨干教师为责任人的各学科学术团队,由学术主任全面负责本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促进研究成果转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总之,我们立足学校、立足教师、立足学生,抓住了几个教育关键,才找到了适合乡村学校组织变革、持续发展的有效“支点”。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安泰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