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七旬拾荒老人的“爱心小课堂”

潘玉莲带着孩子们背诵诗歌.jpg

潘玉莲带着孩子们背诵诗歌(新华社记者 李京 摄)

7月9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记者见到了75岁的潘玉莲。她顶着35摄氏度高温,从新华书店回来,手里提着一摞书。虽然说话声音还很洪亮,但她的背有些驼了,步履也有些蹒跚。

“过了暑假,新学期就开始了,我去给孩子们买了些他们爱看的书。”潘玉莲放下手中的袋子,拿出一本童话书翻给记者看。

这些书,是潘玉莲给来“爱心小课堂”学习的少数民族孩子们买的。“少的时候,能来30多个孩子,多的时候有100多个孩子。”潘玉莲告诉记者。这些书花了160多元钱,而潘玉莲一个月的低保金只有330元。

1992年,潘玉莲腾出自己家一间26平方米的房间,为维吾尔族孩子创办了“爱心小课堂”。没想到,这一办就是25年。

“爱心小课堂”里走出2000多个孩子

1992年,潘玉莲在外打工失意,回到了家乡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她所居住的新市区社区,是个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基本都是维吾尔族。而潘玉莲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这让她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精通两种语言的人。

“那个时候,孩子满街跑,调皮打闹,今天砸烂了街坊家的玻璃,明天弄脏了别人家的大门。家长忙起来,也无力管教,有的孩子太调皮,家长想管也管不了。而且,他们都不会说普通话,将来咋走出去?”回忆起最初开办“爱心小课堂”的想法,潘玉莲对记者说。

“当时,我就冒出个想法,把这些社区和乡下的孩子召集起来,教他们认认字,学学普通话,总比他们整天在外面‘野’要好。”于是,潘玉莲把家里一间大一点的房间腾出来,当作教室。

没有课桌,没有板凳,也没有黑板,潘玉莲就四处寻找,那些被别人扔掉的桌椅,她都捡回来,修好继续用。高低不齐、颜色各异的桌椅板凳,是“爱心小课堂”最初的样子。

通常,上午是潘玉莲的拾荒时间,出去走一大圈或许能捡到十几个瓶子,每个3分钱。

收废品的周萍总会再添几角钱给潘玉莲。她知道,这钱“潘老师”是花在孩子们身上的。

卖废品的钱被潘玉莲一角一块地码好,装在塑料袋里收起来。隔一段时间,她会到杂货店买些新本子、铅笔,还有小红花贴纸。

孩子们放学后,潘玉莲就开始了她的上课时间。

“我每天讲的第一课,都是如何做人,怎样做个爱学习、有理想、懂团结、将来有出息的人。”潘玉莲说。先教学生做人,后教知识文化,成了“爱心小课堂”坚持25年的传统。

潘玉莲的家,只有3间土坯房,最大的一间26平方米的屋子被她用来做了“爱心小课堂”。这座上世纪50年代盖的土坯房已经很破旧了,墙和门窗经历岁月雕刻,早已斑驳。

“我对这个‘教室’感情很深,别看这个房间小,已经送出去了2000多个维吾尔族孩子,很多都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潘玉莲说,“学好普通话,少数民族孩子走遍全国都不怕。”

坚持不收家长一分钱

“孩子在潘老师这里学普通话,她却从来没收过我们一分钱。”家在乡下的家长古丽尼莎·热合曼感动地说,“大家都很感激她,她付出了很多爱和心血。”

潘玉莲年轻时曾当过翻译,后来家庭经历变故,她失去了工作,变得几乎一无所有。“即便再困难,我也不能收孩子家长的钱。”潘玉莲说,“每当我看到孩子多认识了几个字,会说流利的普通话,我就很心满意足了。”

潘玉莲和她的残疾儿子,还有读高中的孙女一起生活。说到家庭,潘玉莲顿时哽咽了。

为了“爱心小课堂”,潘玉莲不得不“亏欠”家人。每天辅导完“爱心小课堂”的孩子们就已经很晚了,来不及给家里人做饭。“我欠儿子和孙女很多,觉得对不起他们,但我又舍不得这些孩子,不愿放弃这个课堂。”潘玉莲一边擦眼泪,一边对记者说。

即便生活艰难,潘玉莲也坚持不收家长钱。最初,潘玉莲一家三口每人每月拿60元的低保,后来,三人每月可以领到近1000元低保金。有好心人劝她,可以适当收一些费用,家长也愿意交,但潘玉莲都拒绝了。

有的城里孩子家长以每小时200元的价格请潘玉莲去辅导孩子功课,也被她拒绝了。“我舍不得丢下这些孩子。”潘玉莲说,“我做这个事,不是为了赚钱。”

“潘奶奶,我要养您一辈子,让您过上好生活”

红红火火的“爱心小课堂”,成了社区和乡下孩子的最爱。很多孩子一放学,冲出校门就往“爱心小课堂”跑。

“这个孩子叫萨妮耶,连续一周都是第一个来的。”潘玉莲翻开签名本,指着一个学生的名字对记者说,“她只有7岁,每次到门口都气喘吁吁的,一问才知道,她是一路跑过来的。”

“孩子们这么喜欢来上我的课,我怎么能不好好教他们呢?”潘玉莲激动地说。

虽然是课外辅导,但在课堂上,潘玉莲对孩子们的要求却很严格。“潘奶奶上课的时候,我们都得好好听、认真学,她可严肃了,我们有点怕。”四年级学生买买提·库尔班说,“但我们更爱潘奶奶。”

潘玉莲要求孩子们写字必须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她认为,写字就像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端。哪怕花10分钟才写好一个字,也没关系,但一定要写得工工整整、端端正正。

寒暑假里,每天辅导完,潘玉莲都会给孩子们布置些家庭作业。其中,坚持了25年的一项家庭作业,就是背诵唐诗三百首。高年级学生周六、周日背两到三首,低年级的背一到两首。不少孩子在“爱心小课堂”学习6年后,能将唐诗三百首全部背下来。

“潘老师,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您,谢谢您。”这是五年级学生阿依米热每天写完作业偷偷留下的一句话。“看到孩子写的这些话,我就止不住流泪。”潘玉莲说,“这些孩子真好。”

“爱心小课堂”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贴画,上面写满了孩子们的心声——“潘奶奶,我们爱您”“亲爱的潘奶奶,谢谢您”……

“潘奶奶,我要养您一辈子,让您过上好生活。”正在湖南长沙读大学的维吾尔族学生艾比布拉·吾守尔激动地说,“我已经放弃了留在内地工作的打算,毕业后,我要回来照顾潘奶奶,因为她曾经辛辛苦苦照顾了我6年。”

这番话,又让75岁的潘玉莲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

短评

平凡善举演绎人间大爱

平凡中孕育伟大,潘玉莲并不富裕,甚至要靠低保金维持生活,但她非但没有被困难压垮,还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创办了社区“爱心小课堂”,将心中大爱传递给了更多孩子,并给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生活的希望。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潘玉莲用25年如一日的坚守,始终专注义务照顾辅导社区里的孩子们,做好一件件平凡甚至是琐碎的“小事”,诠释了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她的善举像一束光,照亮了当地无数孩子的心灵。

潘玉莲不图回报的善举,无疑是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结合的一面旗帜。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总会有很多人、很多事让我们感动,那些动人心魄的人和事,之所以成为新闻备受推崇,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良知,看到了教育扶持世道人心的力量。

教育被视为民生之首。近年来,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有道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教育事业是所有人共同的事业,潘玉莲拾起了一段柴,燃起了一堆火,发出了一片光,照亮了教育的一方天地。我们需要更多个潘玉莲,众人齐心协力,创造更好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ibet国际集团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