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无数青少年从幼童时期就开始憧憬实现个人美好生活的所在;也是现实中大学生形成人生目标的关键时空点。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是诗意栖居的象牙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持续肆虐蔓延的疫情,大学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实际上,对于政府、社会、家长、学生而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也是他们见证大学之用的非常时机。那么,面对这场特殊的战疫,大学何为?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切实执行的命题。
大学组织:提升发展战略
一方面,每一次应对重大危机,都应成为检验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契机。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议大事、作决策、用干部和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考验着党的领导。对大学组织而言,能否稳步、有序、有效推进战胜疫情的各项工作是对大学管理最好的历练。ibet国际集团部长陈宝生在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视频会上强调,战时状态要有非常举措,要把问题想得更严重一些,应对措施更坚决一些。大学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迅速做出反应,快速制定应急预案,非常时期坚持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责的履行,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正在对大学当前的治理体系、内部管理体系进行一次最好的历练、检验和评估。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提高自身的治理体系。战疫状态采取非常举措,调动全校师生顾全大局、服从安排,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同时维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在这个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管理问题、体制问题,因此可以作为发展“战略”的“备忘录”。大学可以通过此次战疫,反省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部门协同等领域的不足,进一步激发高校内部管理的活力、效率、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更好地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优势,形成高水平的管理体系。
大学教师:推进思政契机
一方面,每一次重大危机,都应成为履行大学职责的重要契机。大学教师应当用好疫情这本鲜活的教材,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的“契机”。要快速将此次疫情危机转化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和一堂特殊的“思政课程”素材;将当前的“典型案例”作为课程思政的“教材”,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将大学生们目睹的这次重大社会生活事件,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把大学生的感性认识转换为一种有深度思考的素养;以疫情为契机,以网络为手段,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正常的状态去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立德树人。
另一方面,依托此次疫情,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此次疫情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大学教师可以教会大学生了解冠状病毒病理和防护,疫情下的心理知识,冠状病毒疫情相关的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专业知识等;可以以本次疫情作为典型案例,讨论政府决策理论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公共治理理论;可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聚焦重大科学研究,跨学科合作的意识,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可以据此思考和改进相关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可以基于本次疫情更好地做好通识教育,如此次疫情中所需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个人的危机应对能力,区分焦点事件相关的事实与观点,甄别科学结论与谣言的方法,这些通识教育的内容或目标,都可以借着此次疫情更好地开展和实现。
大学学生:把握成长良机
“百炼成钢”,只有经过风雨洗礼和挫折的淬炼,青年学生才能在日后的社会和职业生涯中具备强大的应变能力。这次意想不到的疫情对大学生而言,不失为一个实现成长跨越的良机。
一是澄明心智。在此次危机事件中,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大学生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陈述事实的报道,有抨击诋毁的言论,有传递焦虑的抱怨,也有混淆视听的谣言。这需要大学生具有科学、理智、专业的态度,有正视事实、处理信息、理性分析的意识、思维与方法。
二是敬畏生命。当前的疫情中,那些原本健康的生命在短暂的时间里因病而逝所带来的集体无奈,可能冲击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们要把这些鲜活的事例连同之前的关于生命的外在认识框架,内化为灵魂深处的思考和认识,从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三是家国情怀。此次战疫中,大学生们目睹、体悟、并正在经历着来自国家、政府、社会各行各业、甚至最基层、普通民众所展示出来的不懈努力,各种鲜活的事例使得大学生们对“有国才有家”这个宏大的概念有了更切实的触摸和感知,对“有国才有家”的深刻内涵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四是责任担当。亲历此次疫情,见证着疫情面前每一类人的职业操守、敬业态度和责任担当,大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提问,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危险来临,我们能做什么?这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名大学生都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