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既可以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导路径,也可以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不断的精神血脉,也是培育青年学生树立科学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精神沃土。
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面临哪些挑战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深度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了巨大进步,大部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是好的,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认同总体上呈现积极态势。但也要认识到,当代青年学生中确实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现象和功利化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挑战。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带来巨大影响。利益观念是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最直接的价值取向,多元利益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冲突,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极认同,出现文化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网络媒体环境日新月异加速了青年学生精神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愈发多样。面对青年学生越来越受到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局面,我们要更加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
教育模式的不合时宜导致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困境。面对媒介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客观社会环境,如果仍是采取居高临下、直接灌输的教育模式,忽略青年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理性追求和价值判断,缺乏人文关怀,就很难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教育语境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充分阐释转化和挖掘创新,助力当今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并持续加强的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什么
ibet国际集团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树立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学阶段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形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阶段,只有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相耦合,将个人理想信念和民族国家命运相耦合,才会进而转化为锲而不舍的、披荆斩棘的具体实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
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丰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历经五千多年的洗礼和积淀,外在形态、构成要素和传承特征不断变化,但是,其中蕴含的一些精神内涵以及精神价值却传承至今,不仅不曾消亡,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在当代释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精神光芒。比如“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界要保持和谐关系,不论是从今天的文化生态学还是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仍然具有其价值合理性。《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教育体系蕴含的价值意旨、思维方式和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规范性、传承性和逻辑性。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既可以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导路径,也可以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为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而博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既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的灵魂。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塑造民族品格和民族风貌的过程,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厘清了实现国家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ibet国际集团,我们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是当代青年学生实现个人理想的必经之路。
为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动力。自古以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具有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担当的意识,为天下担当的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作为价值追求,以“为人”的奋斗思想作为核心价值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要成就崇高德行和人格,成长为经邦济世的人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的想象。从“舍生取义”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都体现了为天下担当的崇高精神,这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遵循以下路径。
厚植于中华文化的根基。理想信念教育本质是“知根、植根、育根”的问题,塑造与培育青年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自觉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不断吸纳现代文明的精华。人作为文化的存在,不能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必须求得精神上的完善和完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性特征,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了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植根”的精神土壤。
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和道德素质是青年学生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把美好理想信念变为现实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提高自我修养,实现人生志向,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一方面,提高道德修养,做到慎独和自省。当前,青年学生要针对自身实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神动力。明德是传统文化中对修身的要求。要明德,得修德。所谓明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谓修德就是要勤学、笃实、明辨。《尚书·周书》中的名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提出了明确要求,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严肃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想建立大的功业,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要下苦功夫,要勤奋更要勤勉。另一方面,倡导先义后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和利既是辩证统一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但二者产生矛盾时就要处理好先后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义利观,这些都告诫我们,国家民族的“大义”和个人的“小利”两种关系发生矛盾时,必须舍小我而顾大局、大我,见利思义,有义才有利。也只有如此,个人的梦想才会实现。
坚定不移地实践。理想信念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信念只有通过坚定执着、锲而不舍的砥砺笃行才会实现,笃行就是要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地去实践。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艰苦奋斗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苦干实干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
矢志不渝地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撸起袖子加油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理想信念坚定,那么自然就会产生与此相匹配的行为方式。精神意志可以激发出改变世界的力量,青年学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气度,因为中华民族奋斗史、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史已经证明,理想信念的实现必须在矢志不渝的坚守中才能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只有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才能站稳价值立场,才能保持清醒认识,才能执着地坚守,才能自觉地践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而温润的滋养下,始终坚守心中的理想不动摇,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