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清华暑期学校“解读”中国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戏剧社团.jpg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英语戏剧社团为“感知中国 清华印象”

国际暑期学校的师生表演英文舞台剧《木兰》。清华新闻网

7月28日,一个特别的暑期学校在清华大学结业。说它特别,一是因为学生都是从世界名校中选来的,一所大学只有两个名额,他们不为学分,不为知识,而是另有目标;二是全部免费。

“感知中国 清华印象”暑期学校7月16日开学,会聚了229名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他们来自美国、英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联酋等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等102所大学,其中有79名学生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所特别的学校

7月21日,暑期学校的发起人、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与记者畅谈此举的初衷、规划。这是他回国10年以来第一次主动邀约媒体。

“早在2007年,我刚回到清华建实验室时,就有过这样的想法。”施一公坦言,国内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但重点大学应该承担起一项重要职责:对国外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免费开放,以夏令营方式进行,时间为2至4周,比如,两周时间上课或进实验室工作,两周时间用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在这些本科生对中国的看法还是朦朦胧胧时,能让他们先认识中国,对中国有第一手的感受和认知,这一点非常重要。几周时间的学习、体验,能让他们更透彻了解中国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施一公说。

让国外的青年精英了解中国,这一想法源自施一公的亲身经历。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学校分子生物学系每年会有两名教授给60至90名本科生作讲座。有一年,施一公讲授“我眼中的中美关系”,让他意外的是,这些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知识和了解难以想象的贫乏”。

施一公说,这些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大多来自国外媒体,他们到中国旅行的机会非常少,对于美国的大中学生来说,首选的旅游地点可能是墨西哥、欧洲等,“要让这些青年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体验中国、探索中国、研究中国”。

2016年,首届“感知中国 清华印象”暑期学校开班,26个国家的141名学生走进清华,此事迈开第一步。同年,清华大学制定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华大学全球战略》。清华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郦金梁介绍,该战略整合了全校国际合作交流资源,以吸引全球人才并提升学校的全球影响力,其主要战略方向中包含全球学程和全球学生,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学生群体。

“可以说,‘感知中国 清华印象’暑期学校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清华大学全球战略》,旨在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招收高质量国际学生提供平台,培养一批了解中国、了解清华,促进与中国友好合作的青年领袖人才。”郦金梁说。

“我有一个小梦想,希望这个项目做大,一年能吸引600至800名一流本科生来清华,做成清华大学的‘旗舰项目’,更希望其他重点大学也加入,这个钱花得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施一公用“笃信不疑”来形容自己对这一项目价值的判断。

不一样的课表

“感知中国 清华印象”暑期学校的课表跨度很大,清华请来了各专业最有影响力的教授:

跟随施一公瞭望“结构之美”。在主题演讲中,施一公讲到“世界由结构与原理组成,结构决定功能”,从宏观宇宙到微观细胞,他结合图片与故事,向学生展示了万物结构之美,并希望大家思考21世纪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他同时以讲述自身成长经历展示中国50年发展变化,“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感知中国有利于各国同学以更多元的视角认识世界与自己的国家”。

跟随人文学者汪晖剖析20世纪的中国。讲座伊始,汪晖便提出了“如何定义中国的20世纪”的问题,且强调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特殊时间段,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最后,汪晖提出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解读20世纪。即使这样一个深奥的话题,也引来师生之间热烈的讨论,涉及历史变革、文化交流、国际关系。

跟随郦金梁解读“中国速度”、跟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了解中国外交战略……在这个暑期学校里,主题演讲像对当代中国进行的速览,为学生带来生命科学、中国环境、中国历史、中国经济和中国国际关系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知识。

除了主题讲座,不同于传统的暑期学校的学习,在两周的学习生活中,参与的国际学生会加入到7个不同项目组的学习和活动中:教育、城市、城镇化、女性、经济、建筑和环境,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如小组研讨、实地参访、文化活动等,教师们带领各组学生充分探讨中国当下的热点问题,了解清华,体验中国。

7个小组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比如,城镇化组的学生参访从北京首钢集团开始,以了解北京大型国有企业的转变,并考察了北京的田村街道,直观了解了田村是如何从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停车场转变为如今环境优美的街道。

7个小组根据关注的焦点,慢慢把触角从表面延伸到内里,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北京的空气质量为什么这么不稳定、如何改善?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例,了解中国货币电子化的情况;中国家庭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中国文化是中国的价值所在,感知中国最重要的是感知中国文化”,在深入的学习之余,“感知中国 清华印象”暑期学校还为学生安排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如学习中文、太极、剪纸和观摩京剧等活动;参观长城,老舍茶馆等地,让他们全方位感知中国。

播下互相了解的种子

多少年以后,这些来自世界名校的尖子生是否还会记得在中国这段经历?是否还会记得一起认识的小伙伴?是否对中国有了一番新的认知?

现在回答尚早,但是可以了解他们当下最新鲜的感受:

佩吉·安·力德是牛津大学的本科生,专业是神学与宗教,在她看来,中国大学的校园非常安静,每个人骑着车,而不是开车,她对共享单车的普及感觉非常新鲜:用手机扫描单车的二维码,“叮”的一声,车锁打开,“感觉非常科幻”。力德与其他30多名小伙伴选择了“教育组”,除了对校园直接的亲身感受,她更想深入了解中国高考,想从经历过高考的人那里,看高考到底怎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皮亚来自德国,在伦敦国王学院学习地理学,她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她拜访过北京的创新企业——车库咖啡,发现很多创新企业有让人惊喜的想法,而且,创业门槛不一定很高,“中国的创新环境是我此前没有想到的”。

采访中,这些学生来北京的想法不尽一致:“我的学校有中国朋友,我这次来北京,回去能跟他们更好地相处”;“我关注环境问题,想知道中国在全球变暖方面的努力”;“我在书本上学习了很多有关中国政治制度的知识,来到中国,感受更多”……短短两周,清华园、北京已在他们心中留下太多东西。这是一个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机会,了解、尊重、互赢的种子播下,未来可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ibet国际集团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ibet国际集团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